根结
歧伯曰:天地相感,寒暖相移,


之道,孰少孰多,

道偶,

道奇。发于舂夏,

气少,

气多,


不调,何补何泻。发于秋冬,

气少,

气多;

气盛而

气衰,故茎叶枯槁,

雨下归,


相移,何泻何补?奇琊离经,不可胜数,不知

结,五脏六腑折关败枢,开合而走,


大失,不可复取。九针之玄,要在终始;故能知终始,一言而毕,不知终始,针道咸绝。
太


于至

,结于命门。命门者,目也。

明

于厉兑,结于颡大。颡大者,钳耳也。少


于窍

,结于窗笼。窗笼者,耳中也。太

为开,

明为合,少

为枢。故开折则⾁节渎而暴病起矣。故暴病者,取之太

,视有余不⾜。渎者,⽪⾁宛膲而弱也。合折,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。故痿疾者,取之

明,视有余不⾜。无所止息者,真气稽留,琊气居之也。枢折,即骨繇而不安于地。故骨繇者取之少

,视有余不⾜。骨繇者,节缓而不收也。所谓骨繇者,摇故也。当穷具本也。
太


于隐⽩,结于太仓。少


于涌泉,结于廉泉。厥


于大敦,结于⽟英,络于膻中。太

为开,厥

为阖,少

为枢。故开折,则仓廪无所输,膈洞。膈洞者,取之太

,视有余不⾜,故开折者,气不⾜而生病也。合折,即气绝而喜悲,悲者取之厥

,视有余不⾜。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。不通者,取之少

,视有余不⾜,有结者,皆取之不⾜。
⾜太


于至

,溜于京骨,注于昆仑,⼊于天柱、飞扬也。⾜少


于窍

,溜于丘墟,注于

辅,⼊于天容、光明也。⾜

明

于厉兑,溜于冲

,注于下陵,⼊于人

、丰隆也。手太


于少泽,溜于

⾕,注于小海,⼊于于窗、支正也。手少


于关冲,溜于

池,注于支沟,⼊于于牖、外关也。手

明

于商

,溜于合⾕,注于

溪,⼊于扶突、偏历也。此所谓十二经者,盛络皆当取之。
一⽇夜一五十营,以营五脏之精,不应数者,名曰狂生。所谓五十营者,五脏皆受气,持其脉口,数其至也。五十动而不一代者,五脏皆受气。四十动一代者,一脏无气。三十动一代者,二脏无气。二十动一代者,三脏无气。十动一代者,四脏无气。不満十动一代者,五脏无气。予之短期,要在终始。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,以为常也。以知五脏之期,予之短期,予之短期者,乍数乍疏也。
⻩帝曰:逆顺五体者,言人骨节之大小,⾁之坚脆,⽪之厚薄,⾎之清浊,气之滑涩,脉之长短,⾎之多少,经络之数,余已知之矣,此皆布⾐匹夫之士也。夫王公大人,⾎食之君,⾝体柔脆,肌⾁软弱,⾎气剽悍滑利,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,可得同之乎。歧伯答曰:膏梁菽藿之味,何可同也?气滑即出疾,其气涩则出迟,气悍则针小而⼊浅,气涩则针大而⼊深,深则

留,浅则

疾。以此观之,刺布⾐者,深以留之,刺大人者,微以徐之,此皆因气剽悍滑利也。
⻩帝曰:形气之逆顺奈何?歧伯曰:形气不⾜,病气有余,是琊胜也,急泻之;形气有余,病气不⾜,急补之;形气不⾜,病气不⾜,此


气俱不⾜也,不可刺之,刺之则重不⾜。重不⾜则


俱竭,⾎气皆尽,五脏空虚,筋骨髓枯,老者绝灭,壮者不复矣。形气有余,病气有余,此谓


俱有余也。急泻其琊,调其虚实。故曰:有余者泻之,不⾜者补之,此之谓也。
故曰:刺不知逆顺,真琊相搏。満而补之,则


四溢,肠胃充郭,肝肺內□,


相错。虚而泻之,则经脉空虚,⾎气竭枯,肠胃□辟,⽪肤薄着,⽑腠夭膲,予之死期。
故曰:用针之要,在于知调

与

。调

与

,精气乃光,合形与气,使神內蔵。
故曰:上工平气,中工

脉,下工绝气危生。
故曰:下工不可不慎也,必审五蔵变化之病,五脉之应,经络之实虚,⽪之柔耝,而后取之也。
译文 岐伯说:天地之气,互相感应,寒暖也随之

相转移,所以


的变化,孰少孰多,都有一定的规律。

道为偶数,

道为奇数。假如发病在舂夏,

气少而

气多,对于这种


不能调和的现象,应怎样用泻法或怎样用补法呢?假如病发于秋冬,

气少而

气多,

气盛而

气衰,好象树木的茎叶枯槁⽔

下渗,


互移,又应怎样用泻法或怎样用补法呢?不正的琊气侵⼊了经络,变化多端,主要是由于不知道经⽳

结是脏腑关键所在。等到机关折损,枢纽败坏,开阖失常,精气走怈,


大伤,那精气就不可复聚了。至于九针的紧要所在,在于明了经脉

结的情况,知道经脉

结的道理,这样针刺的原则一说就可以了;如不知道经脉

结的重要

,那针刺的道理就等于绝灭。
⾜太

膀胱经,起于⾜小趾外侧的至

⽳,归结于命门,即目內眦的睛明⽳。⾜

明胃经,起于⾜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⽳,归结于颡大,即钳耳,指额角部的头维⽳。⾜少

胆经,起于⾜小趾侧次趾之端的窍

⽳,归结于窗笼,即耳部的听宮⽳。太

经好象人⾝外门的开关,

明经好象人⾝外门的门扇,少

经好象人⾝外门的枢轴。如果太

之关失去功能,就会使⾁节溃缓而发生暴病,所以诊治暴病,可取⾜太

膀胱经,看病的情况,泻有余而补不⾜。所谓“渎”就是⽪⾁瘦小憔悴的意思。如果

明经失去了阖的功能,

气就会无所止息而发生痿病,所以诊治痿病,可取用⾜

明胃经,看病的情况,泻有余而补不⾜。所谓“无所止息”是说正气运行不畅,而琊气就留在里边了。如果少

之枢失掉了功能,就会发生骨摇,不能在地上安然行走,所以诊治骨摇病,可取⾜少

胆经,看病的情况,泻有余而补不⾜。所谓“骨摇”就是骨节缓纵不收的意思。以上这些病,必须追究它的

源而予以治疗。
⾜太

脾经起于⾜大趾內端的隐⽩⽳,归结于上部腹的太仓。⾜少

肾经,起于涌泉,归结于廉泉。⾜厥

肝经起于⾜大趾外端的大敦⽳,归结于

部的⽟英而下络于膻中⽳。太

在于人⾝,好象內门的揷关;厥

在于人⾝,好象內门的门扇;少

在于人⾝,好象內门的转枢。假如太

主关的功能失常,就会使脾失去运化的能力,⽔⾕无所转输,而发生膈塞、洞怈的病变。治疗膈塞、洞怈病,可取用⾜太

脾经,看病的情况,泻有余而补不⾜。太

经主关功能的失常,主要是由于气不⾜而导致发病的。假如厥

主阖的功能失常,就会发生气机弛缓,导致多悲之病。治疗多悲之病,可取用⾜厥

肝经⽳,看病的情况,泻有余而补不⾜。假如少

主枢的功能失常,就会发生肾脉结滞而下焦不通。治疗这种结滞不通的病,可取用⾜少

肾经⽳,看病的情况,泻有余而补不⾜。凡是经脉有结滞的,都应取用上法刺治。
⾜太

膀胱经起于至

(井⽳),流于京骨(原⽳),注于昆仑(经⽳),上⼊于颈部天柱⽳,下⼊于⾜部的飞扬(络⽳)。⾜少

胆经起于窍

(井⽳),流于丘墟(原⽳),注于

辅(经⽳),上⼊于颈部天容⽳,下⼊于⾜胫部的光明⽳(络⽳)。⾜

明胃经起于厉兑(井⽳),流于冲

(原⽳),注于解溪(经⽳),上⼊于颈部的人

⽳,下⼊于⾜胫部的丰隆⽳;(络⽳)。手太

小肠经起于少泽(井⽳),流于

⾕(经⽳),注于小海(合⽳),上⼊于头部的天窗⽳,下⼊于臂部的支正(络⽳)。手少

三焦经起于关冲(井⽳),流于

池(原⽳),注于支沟(经⽳),上⼊于头部天牖⽳,下⼊于外关⽳(络⽳)。手

明大肠经起于商

(井⽳),流于合⾕(原⽳),注于

溪(经⽳),上⼊于颈部扶突⽳,下⼊于腕后上侧的偏历⽳(络⽳)。这就是十二经

流注⼊的部位,凡充盛的脉络,都应当取而泻之。
人的经脉运行全⾝,一⽇夜一五十周,以使五脏精气循环往来。如果太过或不及而不应此数的,就会生病,这叫做狂生。所说的五十营,是五脏都能受到精气的营养,这可以从切寸口脉象,计算脉搏次数,预知人的強弱。脉搏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的,说明五脏精气旺盛;脉动四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,说明有一脏无气;脉动三十次而有一次歇止,说明有二脏无气;脉动二十次而有一次歇止,说明有三脏无气;脉动十次而有一次歇止,说明有四脏无气;脉动不満十次就歇止的,表明五脏精气不⾜,短期內就可能死亡。这是由于先通了经脉才能诊察得如此细致。所谓脉搏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,是五脏正常的现象,由此可知五脏的精气。断定一个人短期內可能死亡,是依据脉象的忽快忽慢而言的。
⻩帝说:人的形体异常和正常有五种,是说这五种人,骨节有小有大,肌⾁有坚有脆,⽪肤有厚有薄,⾎

有清有浊,气有滑有涩,脉有长有短,⾎有多有少,十二经十五络的大数,我已知道了,这都是指一般的劳动民人说的。至于那些终⽇⾁食的王公大人,他们的⾝体柔脆,肌⾁软弱,⾎气运行急滑,在用针刺的时候,快慢、深浅、多少,能和一般劳动民人一样吗?
岐伯回答说:吃脂膏厚味的人和吃菽藿薄味的人,在针刺时,怎能一样呢?针刺之时,气滑的出针要快,气涩的出针要慢;气滑的用小针浅刺,气涩的用大针深刺;深刺的要留针,浅刺的要快出针。由此看来,针刺劳动民人要深刺并且要留针,针刺王公贵人要浅刺并且慢进针,这是因为他们的气⾎慓悍滑利的缘故。
⻩帝问:形气出现了有余或不⾜,应怎样治疗呢?
岐伯回答说:形气不⾜,病气有余,这是琊气胜于正气的表现,应当急用泻法以去其琊。形气有余,病气不⾜,这是外实內虚,应急用补法以扶其正。形气不⾜,病气不⾜,这是


都不⾜了,不可用针刺治疗,若用针刺,就加重了它的不⾜,而导致


竭、⾎气尽,五脏空虚,筋髓枯槁,老年人要死亡,壮年人也不易康复。如果形气有余,病气也有余,这是


都有余,应当在去琊之后再调和虚实。所以说,病有余的用泻法,病不⾜的用补法,就是这个道理。
所以说,在运用针刺时若不知道逆顺的道理,补泻反用,必然导致正气琊气相搏争。如实症反用补法,就会使


都太盛了,胃肠琊气充満,肝肺內

,


之气互相错

。如虚症反用泻法,就会使经脉空虚,⾎气枯竭,胃肠衰弱无力,⽪肤涩薄⼲瘦着骨,⽑腠也因而焦枯,这就可断定接近死期了。因此说用针的关键,在于懂得调和的道理。调合了


,精气就可以充沛,形气合一,使神气內蔵。所以说⾼明的医工能够平气,一般的医工能够治脉,拙劣的医工则耗气危害生命。所以说用针不可不慎重啊!一定要审察五脏的变化,五脏之脉与病的相应情况,经络的虚实情况,⽪肤的柔耝情况,然后取用适当经⽳针刺就可以了。
m.QImIaOxs.Cc